第一课生殖生理是这门课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
平时的学期中也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把时间空出来,配合一些项目的出差需求。行走华夏大地,她清楚记得,在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宁夏苏峪口瓷窑址,和山脚下的岩羊亲密接触,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郝雪琳曾独立对墓葬、窑炉等场域进行三维建模和平剖面绘图,也曾负责对上千件出土陶瓷器进行测量、描述、摄影、统计分析及部分科技检测等工作……郝雪琳(左二)正在进行原始瓷科技检测相较于他人眼中的奔波之苦,郝雪琳却很珍惜考古历程中许多独一无二的片段。制图:曹丛钰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这一次,她将抵达杭州余杭参加老余杭县城城址的发掘。于当下,考古工作也呈现着鲜活的人之视角,是一种体验当地社会文化的独特方式,千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在与当地人的相处、沟通中,依然有迹可循。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对郝雪琳这样的考古人来说,工地更像是他们常驻的校园,遗址旁边的村落便是他们的宿舍。
2019年11月,郝雪琳与陈淳老师在南京大学参加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历,2017年,郝雪琳通过推免考核进入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攻读硕士学位。郝雪琳(左)在浙江余杭李家塘遗址参加发掘工作因为是文科,在我们专业还是女生占大多数她所主讲的系列课程先后获得国家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本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起来看看她的风采吧。侨界贡献奖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每两年评比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热爱科学,在科研的道路上追求卓越马兰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获得药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学位。在学术上,她严格要求学生,力求把科研工作做到最好。
制图: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国家项目。
马兰,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校外合作处副处长汪靖、研究生院副院长先梦涵、科学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郭睿倩,华为海思首席科学家廖恒、海思研究部部长许俊豪、海思技术合作部部长俞波、上海研究所高校系统部部长左峻疆,学校各相关部门和院系代表、华为各相关部门代表出席研讨会。复旦-华为微电子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研讨会参会嘉宾合照马余刚院士代表学校对廖恒一行表示欢迎。学校也重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加强融合创新,先后获批了多个集成电路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和产教融合平台,承担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任务。
马余刚和廖恒共同为获奖老师颁奖在随后的技术分享与交流环节中,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信息学院、化学系、材料科学系、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的老师分享了近期研究方向和成果,双方专家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联合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报告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华为海思研究部部长许俊豪报告随后,马余刚和廖恒共同为获得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优秀合作成果奖的老师颁奖。廖恒表示,产业创新的根源是需求,复旦和华为在微电子领域的创新合作要为需求而发明、为胜利而努力。复旦大学老师分享研究方向和成果复旦-华为微电子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研讨会进一步推进了双方在微电子领域的战略合作。
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在集成电路学科领域布局,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科学前沿,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和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科研平台。9月23日,复旦-华为微电子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华为海思首席科学家廖恒致辞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卫介绍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科的布局和规划,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许俊豪介绍了华为在微电子领域的研究方向。马余刚表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未来双方将基于各自核心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共创全球领先的微电子实验室,产出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致辞廖恒回顾了复旦大学和华为公司在微电子领域悠久的合作历史,以及复旦-华为微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微电子领域联合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生联合培养方面取得的合作成果。华为根据产业需求定义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和突破方向,同时复旦发挥在微电子领域拥有的学科优势,相信可以做出产业可以实用的优秀成果。双方专家针对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科研规划、学生联合培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廖恒表示,产业创新的根源是需求,复旦和华为在微电子领域的创新合作要为需求而发明、为胜利而努力。
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在集成电路学科领域布局,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科学前沿,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和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科研平台。华为海思首席科学家廖恒致辞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卫介绍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科的布局和规划,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许俊豪介绍了华为在微电子领域的研究方向。
双方专家针对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科研规划、学生联合培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复旦-华为微电子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研讨会参会嘉宾合照马余刚院士代表学校对廖恒一行表示欢迎。学校也重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加强融合创新,先后获批了多个集成电路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和产教融合平台,承担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任务。
马余刚表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复旦大学老师分享研究方向和成果复旦-华为微电子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研讨会进一步推进了双方在微电子领域的战略合作。马余刚和廖恒共同为获奖老师颁奖在随后的技术分享与交流环节中,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信息学院、化学系、材料科学系、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的老师分享了近期研究方向和成果,双方专家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华为根据产业需求定义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和突破方向,同时复旦发挥在微电子领域拥有的学科优势,相信可以做出产业可以实用的优秀成果。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致辞廖恒回顾了复旦大学和华为公司在微电子领域悠久的合作历史,以及复旦-华为微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微电子领域联合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生联合培养方面取得的合作成果。9月23日,复旦-华为微电子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未来双方将基于各自核心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共创全球领先的微电子实验室,产出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校外合作处副处长汪靖、研究生院副院长先梦涵、科学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郭睿倩,华为海思首席科学家廖恒、海思研究部部长许俊豪、海思技术合作部部长俞波、上海研究所高校系统部部长左峻疆,学校各相关部门和院系代表、华为各相关部门代表出席研讨会。
联合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报告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华为海思研究部部长许俊豪报告随后,马余刚和廖恒共同为获得联合实验室2022年度优秀合作成果奖的老师颁奖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利用生物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了全新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命名为UKB-DRP。
下一步,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我们还将探索如何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有利于师资跨学科聘任、人才跨学科培养、资源跨学科共享的制度环境,推动基础与临床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随访了425159名40-69岁的非痴呆人群,在中位随访时长达11.9年的随访过程中,5287位参与者被诊断为新发痴呆。研究纳入参与人群的认知、生化、行为和基因等多维度健康相关指标,基于临床经验对这些指标进行严格筛选和质控。相比其他基于昂贵全基因组测序、有创腰椎穿刺或PET影像等复杂预测因子建立的模型,UKB-DRP痴呆预测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单位早期筛查。
目前已发表系列文章于相关领域顶级期刊10余篇,包括Alzheimers Dementia、Molecular Psychiatry 及Nature Aging等。痴呆病程长,年轻化趋势明显,发病前20年已出现病理改变,但临床诊断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
图1:预测因子重要度排序和模型纳入预测因子对痴呆的预测效能UKB-DRP痴呆预测模型对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效能均较高,其中全因痴呆的预测AUC值为0.85,而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AUC值更高,可达0.86-0.89。该工作是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与华山医院临床研究团队近几年组建医理跨学科交叉团队,围绕AD等重大脑疾病临床防治问题合作深耕的又一突破。
这些前期研究为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每个指标对痴呆预测模型的重要程度,最终选出排名前十的指标作为痴呆预测因子,构建了UKB-DRP痴呆预测模型。